乞力马扎罗的雪字数?拜托,它压根不是靠数字衡量的!
这感觉,怎么说呢,就像试图用尺子去量一段汹涌澎湃的河流,用磅秤去称量一次刻骨铭心的思念。荒谬,对吧?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啊,海明威那篇几乎能把我摁在椅子上、让我喘不过气来的短篇杰作,你第一个想了解的、或者说最先抛出的问题,竟然是它的“字数”?
好像我们这个时代,或者说,很多时候吧,人跟艺术作品、跟深度体验之间,总隔着一层薄薄的、但怎么也捅不破的数字膜。什么都想量化,什么都想快进,什么都想有个标准答案。一篇文章多少字?一本书几页?一个视频几分钟?好像知道了这些,我们就拥有了理解它的全部钥匙,或者至少,决定了值不值得我们花那点可怜巴巴的时间。
可海明威的东西,尤其是这篇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,它存在的意义,它在你心里投下的阴影或者留下的光亮,跟它的字数有一毛钱关系吗?没有。压根没有。
那篇故事啊,讲的是什么?一个叫哈里的作家,在非洲打猎,腿受伤了,感染了,快死了。就躺在帐篷里,跟他的妻子海伦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,更多的是,在弥留之际,他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闪回那些碎片。那些他本该写出来却没有写出来的故事,那些他放弃的原则,那些被安逸腐蚀掉的雄心壮志。遗憾,铺天盖地,比非洲草原正午的太阳还要炙热,还要让人睁不开眼。
海明威这个人写东西,你知道的,风格太硬朗了。句子简短有力,像冰镐凿在岩石上,噹噹作响,清脆,但又带着一股透骨的寒意。他不太用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容词,不堆砌辞藻。可就是这种“吝啬”的文字,每一个词都沉甸甸的,像石头一样扔进你心里,激起惊涛骇浪。
在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里,他用极少的笔墨,就勾勒出了那种濒死的绝望感,那种对过去人生的清醒审判。哈里的那些闪回,一会儿是巴黎的咖啡馆,一会儿是战争的残酷,一会儿是童年的回忆,一会儿是奢靡的生活… 这些片段跳跃着,看似不连贯,但它们合起来,就是一个男人在生命尽头,不得不面对的那个最真实的自己。那个没有成为“本该成为”的自己的痛苦。
而乞力马扎罗山呢?它不是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(虽然帐篷就在附近),它更像是一个象征。是远处那个高耸入云、白雪皑皑的巨大存在。是纯净,是永恒,是哈里一生追逐却最终未能抵达的文学高度,是他精神上的寄托,也是他死亡幻觉中,载着他飞向的终点。那座山,那片雪,它在那儿,不动声色地见证着一个生命的枯萎和最终的解脱(或者说结束)。
所以,你告诉我,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一共多少字,这个数字能告诉你哈里有多后悔吗?能告诉你那雪顶有多神圣吗?能告诉你海明威的文字力量有多可怕吗?
不,一个数字什么都说明不了。甚至,知道确切的字数,反而可能让你先入为主。“哦,才这么点字啊。”或者“哇,这么长啊。” 然后带着这种预期去读,反而错过了那种,那种被文字慢慢渗透、被情绪缓缓包围,直到最后被故事的重量完全压倒的感觉。
文学的妙处,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无法量化的体验。是那些字词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,是那些留白让你脑补的空间,是那些人物的挣扎让你产生的共鸣或者反思。它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输入输出的程序,它是一种进入,一种沉浸,一种共振。
尤其是海明威,他的极简风格,恰恰逼迫你去感受字里行间那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。那些沉默,那些动作,那些眼神,它们蕴含的情感,远比任何冗长的描述都要强烈。他用字数上的“少”,恰恰达到了情感上的“多”。
或许,搜索“乞力马扎罗的雪字数”的人,只是想快速判断一下阅读难度或者所需时间。这很正常,我们都很忙嘛。但如果可以的话,我真心希望,当你得到那个数字后,不要止步于此。请你,务必,去读一读这篇故事。不要带着字数的概念去读。就让那些文字流淌进来,让哈里的遗憾刺痛你,让海伦的无奈触动你,让远处那片雪顶在你心中生根。
去感受那种,用有限的文字承载无限生命重量的震撼。去体会那种,当生命走到尽头,你回望时,最让你心痛的不是你做了什么,而是你没有做什么。
那时候你就会明白,关于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,或者任何一篇真正打动你的文章,字数?那不过是承载那份重量的容器,容器大小,远不如里头装了什么,又压得你多疼,或者,又在你心底留下了多纯净的一抹白。那抹白,就跟乞力马扎罗的雪一样,是无法用任何数字去衡量的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