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写数字一到十田字格

尤其是那一到十:壹,贰,叁,肆,伍,陆,柒,捌,玖,拾。每一个字都像个小小的建筑,必须得在田字格这块巴掌大的地基上,一丝不苟地盖起来。那时候哪懂什么防伪、什么账本,只觉得这些字笔画太多,写起来手腕子发酸。尤其是,那上面两横,下面一个人字托着,怎么写才能不显得头重脚轻?还有,三横的长短粗细,中间那一横总感觉尴尬,放在哪儿都不对劲。最让人头疼的是,那里面一个“弋”,外面一个“口”,再加个“攵”,结构复杂得很,在田字格里一笔一划地填,稍不留神,不是挤成一团,就是散得像摊烂泥。

老师总强调要端正,要写满格子,要笔笔到位。他拿着红笔,在写得好的字旁边画个小红勾,在写得歪七扭八的字上画个大红叉。看到那个红叉,心里咯噔一下,好像犯了什么大错。那时候的童年,一部分记忆就烙印在田字格的墨迹里,以及那些怎么都写不好的大写数字上。日复一日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墨汁一点点晕开,填满了那些小小的空间。

当然也有写得顺的时候。比如,多干脆利落啊,一横,下面一个“元”,像个站得笔直的士兵。也相对友好一些,虽然下面有个“儿”,上面有个“七”字头,但结构还算清晰。写到的时候,就得小心了,两边撇捺的平衡感特别重要,写好了,看着像个扎马步的武者,稳稳当当;写不好,就成了个要散架的架子。字,那个“撇折弯勾”,弧度得恰到好处,多了腻歪,少了生硬。写字反倒轻松,一个“合”字,一个“十”字,好像写到这儿,可以稍微喘口气了。

这些大写数字,不像小写数字那样日常,它们好像只出现在特定的场合:银行存单上,合同里,重要的收据上。它们是规范的象征,是严谨的代名词。那时候写着,只觉得是完成一项作业,一项苦差事。长大后才慢慢明白,它们承载着一种信任,一种防范于未然的智慧。它们静静地躺在纸面上,不像那些小数点后面可以随意更改的小写数字,每一个大写数字都像一个承诺,一个保证,不容更改,带着份量。

想想现在,用电脑打字,Ctrl+C,Ctrl+V,字形永远是标准宋体或楷体,规规矩矩得甚至有点无趣。再没有笔尖在纸上磨擦的触感,没有墨汁浓淡的变化,更没有将一个复杂结构硬是塞进田字格那种挑战成就感并存的滋味。那些大写数字壹,贰,叁,肆,伍,陆,柒,捌,玖,拾,它们在我的字帖里,歪的歪,斜的斜,有的出格了,有的没写满,带着我童年笨拙的痕迹。但它们真实啊,每一个字都记录了一次努力,一次尝试,甚至是一次小小的反抗(比如故意把撇捺写得飞扬一些)。

现在让我再拿起毛笔或者钢笔,对着一个田字格写个或者,恐怕已经写不出当时那种感觉了。那个小小的格子,那种被约束着的笔画,那种要努力写得像课本上印刷体一样的执念,都已经模糊了。但大写数字那股子厚重感,却留下了。它们不像1,2,3那样轻巧,而是带着历史的印记,带着某种正式场合才有的仪式感。它们是文字里的硬通货,不花哨,但绝对可靠。

我常常想,当年花那么多时间在田字格练字,尤其是那些拗口的大写数字,到底意义多大?当时觉得纯粹是折磨,是浪费时间。可现在回过头看,也许,正是那种枯燥的重复,那种对规范的模仿,那种在有限空间里追求完美的尝试,悄悄地塑造了一些东西。可能是耐心,可能是对细节的关注,也可能是对某些古老而严肃事物的敬畏。那些,在田字格里,不仅仅是数字,它们是童年的一道门槛,迈过去,似乎就离那个需要严谨、需要负责的成人世界更近了一步。它们是纸上的规则,是笔尖下的重量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