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承天寺夜游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散文名篇。许多读者在欣赏其清丽文字和深刻哲理的同时,也对文章的篇幅产生了兴趣。“《承天寺夜游记》多少字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实则牵涉到对版本、注释以及不同文本解读的考量。通常认为,《承天寺夜游记》全文约 247字 左右,但这并非一个绝对不变的数字,会因不同的出版版本和注释而略有差异。
文章内容概述
《承天寺夜游记》以时间为线索,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月夜漫步承天寺的情景。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:
缘起: 首句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”交代了夜游的背景和缘由。点明了时间、地点,以及作者因月色触动而兴起游览之意的心理活动。
夜游过程: “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!” 这部分是文章的核心,描写了作者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庭院中的所见所感。通过“积水空明”、“水中藻荇交横”等比喻,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下竹柏倒影的清幽景象。同时,以反问句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”引出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!”这一议论,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闲适恬淡的心境,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叹。
结尾: “归来,披衣坐读,但闻钟鼓之声。微风自南来,稍觉凉甚,起入户,塞其牖,独坐而忘其身。” 描写了夜游归来后的情景,作者披衣读书,耳闻钟鼓之声,感受到微风的凉意,最后“独坐而忘其身”,将心境推向高潮,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境界。
艺术特点赏析
《承天寺夜游记》虽短小精悍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:
语言精炼,意境深远: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,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幽淡雅的月夜图景。作者善用比喻,将月光下的竹柏倒影比作“积水空明”、“水中藻荇交横”,生动形象,令人如临其境。
情景交融,寓情于景: 文章不仅描写了月夜的景色,更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。作者被贬谪后,心境难免失落,但他在月夜漫步中,感受到自然的美好,从而获得精神的慰藉。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互交融,使文章更具感染力。
富含哲理,引人深思: 文章通过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!”的反问,点明了“闲人”的主题。这里的“闲人”并非指无所事事之人,而是指能够放下世俗的功名利禄,保持一颗闲适恬淡的心的人。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感叹,以及对超脱物外、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。
细节描写,生动传神: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,但对细节的描写却十分到位。例如,夜游归来后“但闻钟鼓之声”、“微风自南来,稍觉凉甚”,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,也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宁静。
字数的影响与意义
《承天寺夜游记》以区区二百余字,成就了文学史上的经典。 其字数虽不多,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。 这也体现了苏轼精湛的文字功底,能够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。 字数的精简,也便于读者记忆和传诵,使其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名篇。
综上所述,《承天寺夜游记》全文约247字,虽然篇幅短小,但内容丰富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。它以精炼的语言、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,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,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。 对“《承天寺夜游记》多少字”的探讨,不仅仅是对数字的追究,更是对经典作品深入解读和赏析的契机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