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栏杆拍遍字数

辛弃疾的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以其慷慨悲凉的情怀和激昂豪迈的风格,成为南宋词坛的巅峰之作。“把栏杆拍遍”一句,更是整首词中极富感染力的意象,蕴含着词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思考。本文将围绕“把栏杆拍遍字数”这一关键词,从字词解读、意象分析、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,对这一词句进行深入探讨,力求呈现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价值。

一、字词解读:“把栏杆拍遍”

“把”字在此处并非简单的手持之意,而是带有动作的支配性和力度感。它表明词人是主动地、用力地进行“拍栏杆”这一动作,体现了其内心情感的强烈程度。

“栏杆”是赏心亭的组成部分,也是词人倚凭眺望的媒介。它既是实物,也是意象,连接着词人与眼前的景物,以及词人与历史的回忆。栏杆是静态的,象征着南宋偏安一隅的现实,也象征着阻碍词人报国理想实现的屏障。

“拍”字是动作的核心。它不是轻柔的抚摸,而是用力敲击,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。 “拍”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宣泄,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;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呼唤,希望能够唤醒朝廷的重视,重振士气,北伐中原。

“遍”字则强调了“拍”的范围和频率。不是偶然的敲击,而是将整个栏杆都拍遍,说明词人的情绪非常激动,几乎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。 “遍”字也体现了词人的痛苦与无奈,因为即使他如此用力地拍打,也无法改变现实。

从字面意义上看,“把栏杆拍遍”五个字,简洁有力地描绘了一个壮怀激烈、忧国忧民的词人形象。

二、意象分析:栏杆的象征意义

“栏杆”在古典诗词中,往往具有多重象征意义。在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中, “栏杆”的象征意义尤其丰富。

首先, “栏杆”是地理空间的界限。它分隔了赏心亭内的词人与亭外的江山,也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偏安一隅和国土的分裂。词人倚凭栏杆,极目远眺,看到的却是被金人占据的北方故土,这更增添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。

其次,“栏杆”是历史时间的凝固。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衰落。词人抚摸着栏杆,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,感受到了民族的苦难。

再次,“栏杆”是个人理想与现实的阻碍。词人希望能够收复失地,报效国家,但是现实却是朝廷的腐败和苟且偷安。 “栏杆”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,阻碍着他实现理想。

因此, “栏杆”是词人情感的触发点和寄托对象。词人“把栏杆拍遍”,不仅仅是在拍打一个实物,更是在宣泄自己的情感,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无奈。

三、情感表达:悲愤、激昂、无奈

“把栏杆拍遍”一句,集中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。

首先,是悲愤之情。面对国土沦丧、山河破碎的现实,词人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。 “把栏杆拍遍”是他对现实的强烈抗议,也是他对朝廷的愤怒控诉。

其次,是激昂之情。词人虽然身处南宋,但仍然心怀报国之志。他渴望能够重振士气,收复失地。 “把栏杆拍遍”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,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。

最后,是无奈之情。词人虽然有报国之志,但是却无力改变现实。朝廷的腐败和苟且偷安让他感到无比的无奈和绝望。 “把栏杆拍遍”也是他对命运的无奈叹息,是他对未来的茫然与彷徨。

这三种情感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“把栏杆拍遍”一句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内涵。

四、艺术特色:动静结合、细节描写

“把栏杆拍遍”一句,在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力。

首先,是动静结合。 “栏杆”是静态的,而“拍”是动态的。词人通过“拍栏杆”这一动作,将静态的“栏杆”赋予了动态的生命力,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。

其次,是细节描写。 “拍遍”二字,不仅仅是数量的强调,更是细节的描绘。它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用力拍打栏杆的动作,听到了栏杆发出的声响,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。

总之,“把栏杆拍遍”一句,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、丰富的意象、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,成为了辛弃疾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中最具代表性的词句之一,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经典的意象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它凝结着词人的爱国情怀,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,至今仍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,激励人们奋发向上。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